講座主題

儒家與當代中國

主講人

楊儒賓

清華大學
哲學研究所

講座簡介

「當代中國」是個龐大的議題,聚焦不易。本系列講座是從近世儒學思想史的角度,省思近世中國的思想走向。本講座所說的近世,遠溯北宋時期,近則聚焦於晚明。以晚明時期為影響當代中國的「近世」之開端,其說有三,一是以嵇文甫、侯外廬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所說的「資本主義萌芽說」;一是當代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所說的「近世中國思維說」;一是以牟宗三、徐復觀為代表的「儒家轉出說」。這三說的理論都兼帶有敘述及規範的成分。本講座立足於當代,以上述三說以及近世中國三大思潮——儒家、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互動為經緯,闡釋其間的現代性價值的演變,本講座既是學術的,也是現實的。

講座共分五講:

一、11/23(五)下午2:00~5:00  

  當代中國的黎明:資本主義萌芽或近代儒學的轉化

中國的近世可溯源至晚明,晚明與民國文化的關係極密切,晚明引發的思潮一向有資本主義萌芽說與儒家價值開出說兩種。資本主義萌芽說主張唯物主義、階級史觀、情欲主體,中國現代性源於陽明學,卻弒父了儒學,此說以嵇文甫、侯外廬為代表,他們的觀點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的標準答案。儒學的開出說既有心性論的主張,也有歷史哲學的主張。心性論的開出說主張一種具有超越而內在的自由性之主體,它意味新的物論之興起及民主的醞釀。開出說的歷史哲學論述型態則主張民主制度的要求內在於陽明後學的奮鬥歷程,具體顯現於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及唐甄的《潛書》的論點,此說以牟宗三、徐復觀為代表。

二、11/28(三)下午2:00~5:00

   情歸何處:回到晚明的思考以定位五四新文學運動

陽明之後的晚明時期常被視為現代中國的黎明期,這時期的思潮影響民國新文化,包含五四後的新文化甚大。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稱晚明時期為資本主義萌芽期,萌芽期的文學以新興的小品文、戲劇、小說為代表,袁中郎、湯顯祖、馮夢龍可視為新興文學的靈魂人物,他們的文學思潮受到晚明王學的影響極大,王陽明、王龍溪、羅近溪、李卓吾是他們共同承接的導師。晚明的新興文學揭露了晚明社會的眾生相,其文藝思潮則有由封建倫理走向情欲解放的趨勢,人的本質依情欲主體而立。1949海外新儒家也參與了中國現代性的討論,但他們重視的陽明之後的思潮的演變,強調情的超越面,認為晚明的情論當以超越之情為大宗。本講認為晚明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關係極密切,但晚明撰寫新文學作品的作者如袁中郎、湯顯祖、馮夢龍等人的新興文學作品都有規範的意識,他們主張的男女之情都被作者詮釋為張揚並活化了原始儒家的陰陽之道。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男女之情的解放之敘述,雖有規範義,但都缺乏向上一機。

三、12/12(三)下午2:00~5:00

  明鄭亡後無中國:天下意識下的台灣

明鄭是台灣四百年史的黎明,本文從儒家思想史的角度著眼,認為明鄭二十三年的價值不只意在保明,而且是意在保天下。明末的天下意識一方面是漢文化代代延續的文化總體,一方面又帶有轉化為現代化內涵的因素。舉凡政權的合法性、法令的客觀性、道統政統的根源性分權、中央地方的制度性分權、物的反思、新的主體範式等問題其時皆已出現曙光,然異族的征服摧毀了敏感的現代化內容,使之不得成長。明鄭君臣的抗清復國義舉被晚明至民國史家視為具有春秋大義的抗爭,1683年明鄭亡則被視為一種文化意義的中國自此消逝不見,明鄭亡後無中國。明鄭精神可視為台灣價值的原型,台灣日後的民俗、祭祀與反抗活動的精神內涵皆可溯源至此明鄭一線。

四、12/14(五)早上9:30~12:30

  無明的野火:文學革命為何走向了革命文學

五四運動是20世紀中國具有指標性的重大事件,它的內涵相當豐富,中國新文學運動是五四文化運動核心的一環。但五四新文學運動由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文學的生命自此被扼殺。五四運動是有明確理念(民主、科學)的運動,理念在歷史是可以有指導的力量的。但五四的理念和本土中國脫節,它的理念遂被另一種混合本土與變形神學的唯物史觀所取代,在理念之外、之上或之下的情感、身體或潛意識的力量,很可能才是構成五四運動真正的力量,不是「啟蒙」精神,而是幽暗力量才是主角。它是以陰影原型的意象、原始神話以及土地回歸作為主軸,陰影、神話、土地是陰性原則,是理性控管不住的精靈。陰影、土地、神話代表根源的追求,一切回到零的起點,那是死亡、陰影、土地、始祖的基地。對土地、神話、陰暗的歌詠是五四文學的一大特色,回到鄉村、回到神話原鄉、回到始祖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主題。

五、12/19(三)下午2:00~5:00

      1949的民主建國論:兩種中國的道路

1949可能是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最重要的年分,此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華民國敗退台灣,兩岸政權分別展開它們的民主實驗,台灣稱作「民主主義路線」,共產中國稱作「新民主主義路線」。這種唐君毅先生稱作「民主建國論」的主張是自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來,整體時代精神的反映。本文探討民主建國論在1949之後的台灣的實踐過程,本文認為中華民國的理念是民主運動過程中重要的力量,而中華民國的理念預設了中國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兩種源流的匯合,海外新儒家的民主建國論有很強的解釋與規範的力量,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的民主實踐有很重要的思想史意義,但民主建國是永遠進行中的事實,文化風土的基磐與體制的健全乃是指導民主運作的原則。

講座資訊

聯絡信箱: nccuccs@gmail.com

聯絡電話:02-2939-3091分機69325

講師資訊

楊儒賓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臺灣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學術研究以中國思想為主,曾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1985-1986)、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7-1993),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1993-2018),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2018-)。曾為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11月成立臺灣中文學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活動照片

主辦單位